1900至1910年代
1906年,美國加州洛杉磯亞蘇撒街復興 (Azusa Street Revival),五旬節信仰的西教士紛紛來華傳道,初期來華的西教士為推廣五旬節信仰,雖然彼此來自不同宗派,大都能衷誠合作。
如1907年,來自南卡羅來納州 (South Carolina) 的麥金託斯牧師 (Rev. T. J. Mclntosh) 是為五旬節聖潔會的西教士,也是五旬節聖潔會來華傳道的第一人。1909年來港的田安娜姑娘 (Anna M. Deane),則來自會幕五旬節會 (Tabernacle Pentecostal Church)。後來會幕五旬節會合併於五旬節聖潔會,田安娜姑娘在港的成果遂成為五旬節聖潔會的重要基礎。田安娜姑娘所建的筲箕灣堂,是為五旬節聖潔會在香港第一間堂會。
1910年代末年,田安娜姑娘在港病逝。蒙秀玲先生一家自中國西南來港傳道,是為五旬節聖潔會第一位華人同工。蒙秀玲先生帶領漁民黎坤有一家信主,開拓漁民福音工作。段惠廉 (William Henry Turner) 夫婦及盧亨利 (Talmadge Henry Rousseau) 夫婦相繼來港傳道。
1920-1930年代
盧亨利牧師獲委任為第一屆的香港總監督。多間教會在這段時期成立,包括灣仔堂、赤柱堂、鴨利洲堂、沙頭角堂、塔門堂及大埔墟堂;教會的選址主要靠近岸邊,方便向漁民傳福音。另外,在筲箕灣海邊建造福音船,福音船乃是漁民舉行崇拜、祈禱會的地方,也是漁民子弟受教育之處。辦學方面,開辦了永光女校及聖經夜校。
1940-1950年代
所有傳教士因戰事的緣故曾兩度撤離香港,而西貢堂、大澳堂就在40年代末成立。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香港仍然受英國管治。
50年代,盧亨利牧師中風身故,許理佳牧師 (Rev. Clyde Herndon) 及嘉音傳牧師 (Rev. Harry Glass) 先後出任香港總監督。1952年,五旬節聖潔會以法例形式註冊為法律實體,確立其法人身份。1957年,香港區會成立,嘉音傳牧師兼任區會監督,祈堅信牧師 (Rev. H.P. Cates) 來港並出任為區會副監督。此外,黎榮生先生受按立為第一位華人牧師。
戰後的香港,有大量難民由內地湧至,令香港人口激增,造成社會很多民生問題;香港五旬節聖潔會亦積極回應當時的需要,幫助貧乏人士。1958年,香港五旬節聖潔會在石硤尾徙置區開設天台學校及石硤尾堂,是為五旬節聖潔會第一間為陸上居民而設的堂會。
1960-1970年代
1961年,祈堅信牧師出任香港總監督。1975年,國際五旬節聖潔會主教威廉斯牧師 (Rev. J. Floyd Williams) 赴港,就香港的當時情況提出改革建議,起用華人出任香港區會監督,另外成立西教士參事會 (Missionary Council)。柯愛民牧師 (Rev. D. Sherrill Orvin) 獲委任為香港總監督,著重平信徒培訓。而香港區執行委員會派遣神學生伍山河先生到荃灣開展福音工作,後來香港區會在荃灣自購物業並正式成立荃灣堂。
除荃灣堂以外,官塘堂、慈雲山堂、靈恩堂、旺角堂及三門仔堂相繼成立。石硤尾堂易名為九龍堂,鴨利洲堂易名為盧亨利紀念堂。社會服務方面,門診及牙科夜診服務、永光第二小學及靈光失明人中心亦正式啟用。
1973年9月,永光書院連同甘約瑟博士堂正式啟用。這是香港五旬節聖潔會第一間正式於政府註冊的津貼中學,1976年書院設立中文崇拜,命名為永光堂。伍山河先生於1978年出任永光堂堂主任。
1980-1990年代
1982年,祈堅信牧師第二次出任香港總監督。為配合一些堂會的特色及發展,永光堂、九龍堂、慈雲山堂等傳道人認為區會以監察制運作未能配合,故大膽策動成立以聯會制為基礎的區會,於1989年成立華人區會,而原屬華人區會轄下的永光堂後期因人數大量增長之故,獨立為永光區會。
1995年,祈堅信牧師退休回美國,伍山河牧師在1997年1月出任香港總監督,成為香港第一位華人總監督。同年7月香港正式回歸中國,英國殖民政府撤出香港。
在這二十年間,香港五旬節聖潔會成立了屯門堂;而旺角堂遷到沙田博康村,改名「靈康堂」;慈雲山堂由慈雲山遷到九龍城後,改名為「迦福堂」。
2000年代
2001年,永光堂於樂富杏林街的新禮拜堂正式落成。動用資金二億五千萬港元,全部由永光堂肢體奉獻。2004年,永光書院新翼大樓連新禮堂建造工程展開,並於翌年9月落成啟用。
2006年,大埔堂舊址重建完畢,由原來三層高改建為十四層高的多用途大廈,改名為大埔永光堂,由永光堂派遣林藝環宣教師率領永光堂廿多位肢體開展工作。同年,國際五旬節聖潔會差傳部首次按立由香港五旬節聖潔會差遣至肯尼亞開展華人福音工作的黃日明弟兄和周瑞群姊妹成為宣教士;2008年,肯尼亞華人永光堂正式成立。